在一台绘有龙图案的电话机前,小记者们围成一团,争先恐后,只为一睹这台“镇馆之宝”——来自清朝的“龙图案电话机”。在这一刻,古代与现代的时空交织,小记者们仿佛乘坐时光列车,穿越到古代。
8月27日,由来自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道的20位中小学生组成的科学小记者团,来到中国电信博物馆,了解国内外通信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感受我国进入“万物互联”云网融合新时代的震撼。
这是由房山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科学报社承办的2024年“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实践采访活动的第六期。
上午,科学小记者团来到从事新闻宣传和科学传播工作的专业机构中国科学报社,聆听中国科学报社记者高雅丽讲解如何撰写新闻稿件。
在培训中,高雅丽通过案例,从新闻稿件的分类、要素和结构讲起,介绍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技巧、采访后的必备工作,强调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底线,并与小记者共同探讨如何提出好问题。她还根据既往“探秘房山”活动反馈的稿件情况,分析了小记者们写作的特点。
在下午的科学实践小课堂,科学小记者动手制作一属自己收音机。这台收音机并不是只有外壳,而是真的可以收听到节目。
在老师的讲解下,他们了解了收音机的整体结构、工作原理,对于信号传播有了初步认知。螺丝拧一拧,外壳装一装,在制作过程中,科学小记者亲手联结收音机内部的电线,安装收音机外壳。一台台收音机从他们的手中诞生。
当他们手中的小收音机因为接收到信号而播放出新闻或歌曲时,科学小记者们对信号的认知变得具体,也期待下面的中国电信博物馆之行。
一路伴随着自制收音机传来的节目声音,科学小记者团走进中国电信博物馆。跟随讲解深入了解信号传递的变迁历史,看红军曾经缴获的“半部电台”,见证我国电信发展历程中多个“第一”的诞生:第一台自主研制的电传打字机面世、第一家自动电话交换设备厂建成投产、第一部16路载波电报机研制成功、第一部纵横制局用自动电话交换机研制成、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
在互动体验区,科学小记者们在屏幕前排队体验打旗语、发电报,跟随屏幕指引,逐步解开“通信密码”。
“哇,这就是大哥大,我以前听说过,但是从未见过,这次见到觉得很有意思。”一位科学小记者兴奋地说道。“我对中国电信博物馆内感兴趣的东西很多,比如红军缴获的半部电台,它们有纪念意义,更有科技含量,也让人感到新奇。”另一个科学小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