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住建部印发《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及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经验》,其中常州“强化管网运行维护保障”做法成功入选。此次经验推广全国仅有9个普通地级市入选,省内共有苏州、
绿水逶迤,悠然绕人家。随着清水工程的推进,常州市河已蜕变成一条条美丽“绿带”,串联起城区中心水道,为老城厢复兴注入“碧波活水”。
大力打造“市河清水工程”,还老城厢秀丽水乡风貌。去年以来,市排水管理处围绕环市中心的东、南、西、北市河及锁桥河等核心区河道7.2公里的清水走廊,打造3座超磁净化补水泵站进行上游补水、下游抽排,24小时不间断补活水促进水体流动,补水总规模每天可达11万吨。
在河道水清的基础上,加快水生态系统建设。工作人员将马来眼子菜、矮苦草、黄丝草等沉水植物、美人蕉、鸢尾、水葱等挺水植物及浮叶植物睡莲种入水下,以“生态良药”保市河长清。“对河道进行生态修复,我们累计种植了3.5万平方米左右,目前,河道生态种植基本完成。”市排水管理处工程管理科副科长肖绘兵介绍道。
经过我们过去半年多的跟踪监测,常州中心城区市河水质良好达Ⅲ类,水体透明度达1米以上。从微生物的菌群的监测综合来判断,目前市河已经达到了非常健康的状态。
既要治好眼前的“水”,更要治好看不到的“水”。总长7.2公里的天山路污水管道工程已建设完成,该项目是沿天山路、龙城大道、黄河路、龙江路建设的大口径污水管道,管径分别为2000毫米和2400毫米两种,属于大口径长距离顶管工程。
“这项工程实现了长江路、龙江路上两条南北向污水输送大动脉横向连接,大幅度提高了城市污水运行的安全性和污水管道的抗风险能力。”市排水管理处工程科科长谢鹏说。
目前,我市针对排水已构建“两网同管、百站联动、千源管控、万户受益”的管理格局,市排水管理处形成对2300多公里市政雨、污水管道,207座雨污水各类泵站,1800多个企业排水户的排水设施一体化管理,并对12条河道实现生态治理,使千家万户受益的良好局面。该管理机制全省唯一、全国领先。
城市管网既是城市的“里子”,也是城市的“生命线”。常州是全国唯一的“排水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试点城市”,构建城市“智慧血管”是使命所在。
在天宁区新堂北路与飞龙东路交叉路口,市排水管理处工作人员在检查一处井位内的监测设备。在这个仅一米宽的井下,放置着管网液位计、水质监测仪、智能井盖等监测仪器,由它们组成的一套井下“智慧系统”深埋在主城区无数个角落。
目前有超过1000台(套)的仪表设备科学布局在市政排水管网的节点上面,构建起全天候全覆盖的物联监测体系,有效防范积水冒溢井盖、超标偷排以及气体燃爆等风险隐患。
与此同时,市排水管理处还不定期通过管道潜望镜、管道检测机器人,对各点位进行“把脉问诊”,确保城市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时时“在线月开展试点工作以来,井下“智慧系统”运转良好。所有检测信息全天候不间断传回数据中台,并以可视化形式、大数据手段进行汇总分析,挖掘数据价值、创新数据应用,有效化解城市排水管理短板;同时积极融入全市“一网统管”建设,承担住建部排水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试点项目,以及省城市更新试点项目,服务城市数字化治理。
在位于新北区长江中路的常州市明泰纺织印染有限公司里,一条从惠家塘泵站延伸而来的管道,正源源不断地往企业生产线上输送清水,而这些水实际上是由污水处理而来的“再生水”。
“处理过的再生水能达到企业生产用水的要求。按照自来水的新标准,97项指标全部做了对照,像浊度、电导率、总氮等指标是优于自来水指标的。”市排水管理处技术总监、江边污水处理厂厂长吕贞表示。
近日,常州惠家塘高品质再生水利用项目正式投运。该项目引入常州江边污水处理厂优质尾水,采用“双膜”技术深度处理,实现出水清澈通透、不见杂质,可用于印染等行业,推动“污水生态化治理”向“污水资源化利用”转变,为寻求优质“城市第二水源”提供了新样本。
“我们企业每天大概用水在600吨,再生水每吨比自来水便宜1元。一年大概可以节约水的费用在20万元左右。”
正火热建设中。作为我市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和生态中轴建设重点项目,项目将新增污水处理规模20万吨/日及尾水资源化利用,同步建设600吨/日污泥厌氧消化综合处理设施、光伏发电、水源热泵、管网泵站等配套设施。
按照“分质供水、优水优用”的理念,工程采用超滤反渗透膜双膜处理技术,大大提升再生水品质,实现将再生水用于工业生产、工业循环冷却、集中供冷供热、生态补水等领域,积极拓展再生水循环利用落地途径。
江苏省规模最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也是全省领先的低碳绿色综合示范项目,将打造成太湖综合治理的常州新样板。通过持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市韧性。近年来,常州市排水管理处污水管网低水位运行、韧性排水系统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等管理经验吸引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100多个城市来常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