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台风暴雨中的哈尔滨市街头再现“地陷门”,平整路面突现大黑窟窿,大坑最深处有5米左右。
这是短短20天内,哈尔滨发生的第九起地面塌陷事故。“现在都不敢出门,担心走着走着就消失在路上。”一名哈尔滨市民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仍心有余悸。
对于频繁出现的地面塌陷事故,哈市政府部门称大部分事故路段均属年久工程,最近连续的强降雨引起土质沉降,泥沙灌入,最终导致路面下陷。
不过,多位家住事故现场的市民对本报表示,事发部分地段曾经过频繁的地面翻修和底下线路改铺,在建地铁站附近也发生过坍塌。本报采访的专家认为,脆弱的城市管线和大规模“地下建设”才是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
事故发生地位于哈尔滨南岗区和兴路88号门前路段的二环快速干道一侧慢车道路面, 记者在事故现场看到,塌陷地洞内均是松软土石,各种颜色和型号的管线暴露出来,周围水泥路面出现细小裂纹。由于塌陷被市民发现及时,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对车辆的损失。
目前无论民间或官方都认同极端暴雨天气是造成近期哈市地面塌陷频繁的原因。进入8月,哈市曾遭受多次暴雨天气。自28日开始,受台风“布拉万”影响,哈尔滨局部地区降雨量超过100毫米,出现内涝,不少人认为这导致了29日的“巨坑”再现。
暴雨亦冲击着脆弱的城市地下管道。据哈尔滨排水部门介绍,17日前发生的7起地陷事故有3起是由于8日一场急雨引起排水管线泄漏所致。
“哈尔滨城市建设历史比较复杂,日军占据时期和解放前后都修建了大量工程,现在错综复杂的地下管道的年代和运行状况很难一一知晓,是地下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北京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一位教授对本报记者介绍,未知因素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旦遇到冲击,便会集中爆发。
哈尔滨地下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哈尔滨发生塌陷的几处城市中心区道路,都不是近年来新建的工程,原因主要是前期连续几场局地强降雨造成土质沉降,泥沙灌入,最终导致地面塌陷。
据北交大教授李红昌介绍,地下管线在全国各个城市几乎都是隐患,大多数地区管线大多采用“直埋式”,各类管线直接埋入,相互穿插,任何一条线路出问题都会影响到别的管道,发生问题后还不便排查整修。
对于北方地区来说,供热网裂缝、渗漏等问题更易增加管道安全风险。如果管线断裂,水渗透出来,将管网周边的土壤侵蚀冲刷,极易造成管网悬空、下沉等状况,当灾害天气发生,就会引发土层移位,形成空洞,引发塌陷。
针对各地近期频现的地面塌陷,北京市国土局地质环境处处长张建国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常见的原因是,在道路施工后,由于回填时夯实和碾压的程度不够,造成土壤不够稳定。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局部地区市政管线老化,渗漏水将周边土壤稀释,却没有及时发现并处理,造成塌陷事故。
除去暴雨冲击,哈市部分市民认为频繁的地面工程是导致地基受损的重要原因。
一名家住事故现场附近的市民告诉记者,四五年间,该路段经过多次整修。“往往几天前才把地翻开埋上电缆,几天后又翻开埋煤气管道,再过几天哪里漏了,再次翻开。一年要折腾好几次。”他说,哈市这样的路段不在少数,频繁的翻整让路面和内部都有所松动,大雨渗入缝隙,地面自然下陷。
市民的猜测得到了本报采访的部分专家的认可,他们认为,近年对于地下水超采和矿产等的不合理开采使得地质受到破坏,加之城市地表和地下工程的超规模建设,给地面安全增添了隐患。
近年来,全国多个城市掀起大规模修建地铁风潮。大连、上海、西安、武汉、深圳等地均同时修建多条线路,其中已有部分城市出现过塌陷事故。专家称,地铁建设不仅对地质勘探开采有极高的要求,线路的迁移整改若考虑不周全也易埋下祸端。
对于地面下陷,哈尔滨市市建委、供排水公司、人防办等部门还给出了另外一种说法:早年人防工程可能留下隐患。负责人介绍,造成14日辽阳街塌陷的原因主要是强降雨造成土质沉降,致使老旧排污管线断裂,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人防猫耳洞端头冲塌,泥沙灌入人防工程洞体,最终导致地面塌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哈尔滨曾修建许多人防工程,人防办工作人员对记者介绍,大型工程都深埋地下,不会对地表造成大的影响。但另外一名老市民却对记者称,当年还建设了许多浅层人防工程,如果不管理维护好,很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
对于人防工程的安全隐患,哈尔滨市人防办称已专门制订检查方案,成立了5个检查组,重点对主城区、人员密集区域、主要街道、院校、靠近楼体工程进行安全大排查,并绘制挂图和地理信息标注。